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家庭教育和生活泛化?ASD妈妈感人故事背后的思考

边莹是一位8岁孤独症男孩的妈妈,她的儿子何沛霖在2岁被查出患有儿童孤独症。每个月一万以上的康复费用,让整个家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。2018年2月3日北京大兴区,举办华北孤独症才艺展示会,边莹在现场做志愿者。她希望能通过参加活动,让别人记得她,可以在她离开后能够有人帮助她的孩子。


来源:新京

这段影片相对客观的反映了ASD的相关信息,也体现ASD父母所面临的困境。沛霖妈妈所展现出来的内心最痛苦的一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,也让人为影片里面出生较早,没有在2-6岁黄金时期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的大龄ASD患者们感到惋惜。

而在影片中沛霖妈妈有这样一段话:“给他拿什么卡片,他都能明白动词,认为他动词都是过的,后来发现不是的,拿一个洗手的卡片问他是什么,能回答“洗手”;那边有一个小朋友在洗手,问他小朋友在做什么,就不知道了,他说不出来了。因为图片是静止的,人的动作是动态的。他就认为只有这样的行为(双手合住不动)才叫洗手。”

这段话说出了现在很多ASD患者家长的困惑:为什么孩子在机构或者学校表现的很好,但是回家就没有那么好了呢?

其实原因很简单,因为机构或者学校,与家庭和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因素不一样。在普通孩子身上可能只是表现的活泼调皮一些,而在ASD孩子的身上则会体现的更为明显。孩子在学校或机构所学习到的内容,如果家长无法在生活中给予训练和泛化,很容易出现孩子仅能明白所学内容的表层,而不是真正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。就像沛霖一样,认为只有静态的动作才是洗手。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认为那张画着洗手动作的卡片,代表着洗手。

然而很多时候特教老师仅能在课堂上帮助孩子做有限的泛化,无法跟随我们的孩子进入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。这时候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,才是真正能帮助孩子去理解这个世界的人。

父母是训练或泛化最好的执行者。这也就要求星爸星妈们必须掌握一些简单实操性的训练方法。因此所谓家庭训练,不应该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训练计划,更应该是针对星儿父母的训练,帮助父母不断学习,让星爸星妈有自信有能力,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及时的、正确的帮助,使得孩子的行为得到改善。父母永远是最好的老师,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更为有效。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家庭教育和生活泛化的原因。

普通孩子尚且讲究家校共育,要求父母不断学习,掌握更好的教育方法,何况这些更需要父母去关注、理解和爱护的“小星星”呢?

本文由 优加学院-成长的路上有爱同行 作者:优加学院 发表,其版权均为 优加学院-成长的路上有爱同行 所有,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 优加学院-成长的路上有爱同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。如需转载,请注明文章来源。

276

相关推荐